当石大锤还在为打架而在全校师生面前检讨时。
新一期的《诗刊》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悄然流向全国。
石大锤那几首被王编辑珍重地置于“新星”栏目的诗,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
2003年的中文互联网,博客方兴未艾,文学论坛(BBS)正是各路文青和评论者激辩的战场。
一个署名“诗海拾贝者”的ID,在几个颇有人气的文学论坛和个人博客同时贴出长文:
《八岁的孩子将诗写成这样,是天降奇才还是另有隐情?》
文章冷静得近乎冷酷。
作者没有一句情绪化的指责,而是将石大锤的诗,如精密仪器般拆解:
“《给予》的宗教祷词式复沓(‘当你……就给予’),其情感递进与意象爆发(‘凌晨三点……一屋子的花’),展现的是对生存顿悟的书写,与八岁孩童的即时性情感模式严重错位。”
“《纪念》中‘痛哭’与‘年轻天真’的对冲,‘投向未来的阴影/照亮我的门缝’的悖论修辞,其抽象沉思(命运、伟大)更接近的历史代偿性忏悔。”
“《如今你也要离开自己了》的超现实意象(‘时间盘旋’、‘众神打水’)将身体空间神话化,其表达的‘自我异化’体验,远超皮亚杰理论中儿童9-12岁才形成的抽象自我认知能力。”
“《魔山》化用托马斯·曼小说标题,内核却转向‘山吞食肉身’对应‘沉醉知识芬香’的知识异化主题——这种互文深度与哲学思辨,其阅读储备与认知复杂度令人难以置信。”
结论如刀锋般锐利:
“这些诗,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有深厚阅读积累和丰富(或深刻模仿)人生体验的诗人作品。一个偏远小县的二年级学生,如何拥有如此复杂精密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是旷世奇才,还是‘人造神童’的闹剧?”
此文如一块巨石砸入网络湖面。
支持者欢呼“天才降临”、“诗歌新纪元”。
质疑者则如获至宝:“太假了!”、“《诗刊》堕落搞噱头!”。
论坛帖子盖起高楼,博客访问量激增,“八岁诗人”、“石大锤真假”成为热门词。
《诗刊》编辑部电话铃声不断。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质疑浪潮,王编辑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对石大锤诗歌纯粹性的维护之心。
他没有选择沉默或官方辞令,而是迅速行动,在几个热门的文学论坛和他新开设的博客上,以个人真实姓名发布了详尽的说明。
他撰写的《关于石大锤诗歌投稿及刊发过程的几点说明》条理分明,旨在用事实回应关切。
首先,他展示了关键物证:那张盖着邮戳的挂号信信封照片,以及信封内石大锤工整的手写诗稿照片,首观地呈现了投稿来源。
接着,王编辑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阅读体验。
他描述了自己初读石大锤诗稿时的强烈反应——“震撼”与“难以置信”是反复涌上心头的感受。
他强调,正是经过编辑部的多次集体研读和反复推敲,才最终确认了这些诗歌独特的文学价值,绝非轻率之举。
针对核心的“代笔”质疑,他郑重说明编辑部己对石大锤的所有诗稿进行了“严格的数据库比对”工作,查重结果清晰明确:“无任何抄袭、剽窃痕迹”,为诗歌的原创性提供了背书。
最后,王编辑着重描述了打电话到“大前小学”核实的过程。
校长在确认石大锤身份时的“震惊”反应,以及最终将电话交到石大锤本人手中的环节。
王编辑特别强调了通话中石大锤的表现: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不仅清晰地回答了关于诗学的问题,其回答所展现出的思维敏锐度和对自身作品的理解深度,给王编辑留下了深刻印象,绝非普通孩童可比。
这份详实、带着体温的说明,让许多人开始相信“神童”的存在,“电话核实”成为扭转舆论的关键砝码。
——————
大前小学,校长办公室。
校长刚放下电话,门被敲响。
赵国庆拿着一份刚到的《光明日报》,脸色激动地进来:“校长,您快看看这个!”
文学评论版上,赫然是著名批评家谢无双的重磅文章:
《八岁的“重”与“透”——论石大锤诗歌的异质性》。
谢无双跳出了真伪泥沼,首指文本核心:
“其语言具有一种罕见的‘重量感’,如未经打磨的生铁,粗粝、冷硬,蕴含金属的原始质感与内在力量。这种‘重’,源于意象选择的精准与不可替代性,更源于其穿透表象、首抵存在内核的‘透’……一个八岁孩童的笔触,竟能如此冷静剥离生活浮沫,呈现近乎残酷的澄澈(如《魔山》对知识异化的肉身性书写,《软玉》中‘穿透琵琶骨’‘被刀刻说不出痛苦’的受难意象)……这种‘异质性’是其价值所在,打破了‘儿童诗’的刻板期待,挑战了诗歌创作与年龄经验的固有认知……”
校长的手微微发抖,他反复看着“生铁般的质感与重量”这几个字,又想起石大锤检讨时那“弱小可怜又无助”却把六年级生打趴下的样子,只觉得一阵眩晕。
这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材料做的?
打架凶猛如虎,写诗却又被谢无双这样的大家誉为“生铁”?
他捏着报纸,感觉薄薄的纸页重若千钧。
谢无双的定调如同投入滚油的冰水,瞬间引爆了更广泛的讨论。
报纸被传阅、复印,学术圈、文化界为之震动。
然而,并非全是赞誉。
几天后,校长又收到一份诗歌民刊的快递,里面夹着诗人寒西的文章——《警惕“天才”背后的语言驯化》。
寒西忧心忡忡地写道:
“石大锤的诗,技巧成熟,语言‘有重量’,但缺失了儿童最宝贵的‘真’——那种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本真(对比其诗中高频的‘阴影’‘丰盈’‘蒙昧’等抽象词语)。《彩虹树》构建的幸福本体论隐喻(‘幸福是涌来的东西’,身体是‘漏洞’),《看电影》中‘足够坦然享有一生’的暮年感,是对童心的‘驯化’和‘催熟’……我们欢呼的,或许只是一个被过早纳入评价体系的‘盆景’。”
寒西的警示触及了层面,但在媒体和大众对“神童”的猎奇狂欢,以及谢无双权威论断的洪流中,显得微弱而孤独。
另一边,石大锤家。
石大锤咬着铅笔,对着空白的本子发愁——昨天在检讨时的“超常”发挥,惹得校长又额外“奖励”他一份更深刻的书面检讨。
他心不在焉地转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