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祭天的五声“神威将军”炮响,其声浪仿佛还在应天城巍峨的城垣间回荡,硝烟的气息混合着香烛的余烬,为这座南方都城蒙上了一层肃杀而激昂的薄纱。那炮声,是向天地昭告的决心,更是北伐金瓯的震天序曲。然而,紫宸殿内,暖炉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刘禅(赵构)眉宇间深锁的凝重。他身着常服,目光如炬,落在御案上那幅几乎铺满整个桌面的巨幅《大宋漕运河渠总览图》上。
诸葛亮(秦桧)立于图侧,羽扇轻摇,神态从容,唯有眼底深处,那源自“技术图谱索引”的幽微蓝光时隐时现,昭示着他正在调动超越时代的知识洪流。他修长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图上几处用朱砂刺目圈出的节点——汴口、泗州、楚州、扬州。
“陛下,”诸葛亮的声音清朗而沉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此运河,乃帝国之命脉,亦是我北伐大军之血脉。自靖康之变,胡骑蹂躏中原,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积,闸坝倾颓,更有水匪路霸啸聚其间,视漕船如肥羊。如今汴梁初复,百废待兴,李纲老帅勉力支撑,然城中军民数十万,粮秣器械皆仰赖江南输送。以眼下运河之残躯,运力十不存一!莫说支撑数十万大军远征燕云,便是维系汴梁军民日常所需,亦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前线将士,恐有断炊之虞!”
刘禅的手指重重按在图上那片代表淤塞断航的、触目惊心的朱红区域,仿佛能感受到那淤泥的冰冷与阻塞。汴河,这条曾见证隋唐盛世、宋初繁华的黄金水道,如今却似一条濒死的巨龙,气息奄奄。“相父之意,非大修不可为?”他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
“非但要大修,更要革新!”诸葛亮眼中蓝光大盛,羽扇指向图上几处关键闸口,“旧式单闸,启闭耗时耗力,船只过闸如过鬼门关,效率低下,动辄旬日拥堵。此乃制约运力之顽疾!臣观天工院所献‘水力闸门联动启闭’图谱(系统索引提供的船闸联动技术),其构思之精妙,远超今世!当于汴口、泗州、楚州、扬州等水势落差关键处,广建‘复闸’!”
他示意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管冯益。冯益小心翼翼捧上一个紫檀木长匣,打开后,取出一卷质地坚韧、色泽微黄的图纸,恭敬地呈给刘禅。图纸展开,线条流畅精准,标注详尽。上面清晰地描绘着两级船闸的结构:巨大的条石基座深入河床,厚重的闸门采用硬木包铁,关键部位甚至标注了“精钢构件”。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闸门启闭机构——利用水力驱动的涡轮、精密的齿轮组、坚固的绞盘和滑轮组,形成一套联动系统。图上注明:“水力充沛时,可自动启闭,省人力八成;枯水期辅以畜力或人力绞盘,亦远胜旧法。”
“妙!精妙绝伦!”刘禅仔细端详,忍不住击节赞叹,“此图所载,实乃夺天地造化之功!相父,天工院真乃国之重器!”他霍然起身,帝王之气勃发,“好!朕意己决!倾举国之力,打通此血脉命脉!”
“冯益,拟旨!”
“一、命工部尚书虞允文,即刻总领工部、都水监,全权督办隋唐大运河(汴河、江南河段)疏浚拓宽、堤防加固及闸坝重修事宜!授其临机专断之权,三品以下官吏,可先斩后奏!”
“二、征调民夫十万!以工代赈,优先安置流离失所之北地遗民及江南无地贫户!工钱、口粮务必足额发放,敢有克扣者,杀无赦!”
“三、敕令天工院,速从各地匠作营、军器监抽调精干工匠,新募巧手工匠,组建‘工程营’三营,每营三千人,专司新式闸坝营造、器械操作!所需物料、银钱,天工院具单首报内帑,优先拨付!”
“西、拨内帑钱五十万贯!户部再筹措五十万贯!不惜代价,务求速效!”
“杨再兴!”刘禅声如洪钟。
“臣在!”殿侧,一身玄甲、仿佛一尊铁塔般的杨再兴应声出列,甲叶铿锵,煞气凛然。他刚从京畿剿匪归来,身上似乎还带着未散的血腥气。
“着你领五千背嵬精锐,分驻运河沿线险要!清剿水匪路霸,护佑漕工、民夫及转运物资!凡有阻挠工程、劫掠粮秣器械、煽动民夫作乱者,无论何人背景,”刘禅眼中寒光一闪,“立斩不赦!悬首示众!朕赐你王命旗牌,遇有州县官吏阳奉阴违、推诿掣肘者,可先夺其印,押解进京!”
“末将遵旨!”杨再兴抱拳领命,声如金铁交鸣,震得殿中烛火摇曳,“有末将在,必保运河畅通无阻!宵小之辈,定叫他有来无回!”一股铁血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一场规模空前、牵动帝国南北神经的“运河大会战”,在初冬的寒风中,轰然拉开了序幕!
泗州段:淤泥深积,号子震天。
浑浊的河水被临时筑起的土坝拦住,露出了大片黑臭的、深达数尺的淤泥。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河滩,却阻挡不了人潮的涌动。数万民夫,大多衣衫单薄,面有菜色,此刻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赤着脚,踩着冰冷的淤泥,喊着粗犷而整齐的号子:“嘿呦!加把劲哟!嘿呦!清淤忙哟!”
铁锹翻飞,将粘稠的淤泥铲起;箩筐穿梭,将淤泥运走;独轮车吱呀作响,在泥泞的临时道路上排成长龙。监工的胥吏敲着梆子,大声吆喝,分发着热腾腾的杂粮饼子和咸菜汤。以工代赈,让这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流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眼中有了光。
而新组建的工程营,则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天工利器”。
河岸高处,架设起数十架巨大的“龙骨翻车”。这是一种改良版的人力抽水机,主体是巨大的木制水槽,内有类似龙骨水车的连续刮板链,由数十名壮汉脚踏驱动。随着号令,壮汉们齐声发力,沉重的脚踏板带动齿轮,驱动刮板链飞速转动,将洼地的积水连同稀泥猛烈地抽排出去,形成浑浊的水龙,哗啦啦地倾泻到下游导流渠。效率之高,让围观的老河工目瞪口呆:“乖乖!这玩意儿,顶得上几百号人舀水!”
在另一处需要大量条石加固堤坝的工段,简易的“轨道滑车”系统正在运转。工匠们利用地势,铺设了硬木轨道,轨道上放置着装有滚轮的坚固木架车。巨大的条石被绳索固定在车上,然后利用斜坡重力,辅以少量人力牵拉控制,沉重的条石便沿着轨道平稳下滑,精准地运送到堤坝底部。再配合滑轮组吊装,效率倍增,大大减轻了民夫的负担和风险。
楚州水闸旧址:浴火重生,复闸崛起。
这里是水运的咽喉之地,旧闸早己在战火和洪水冲刷下化为一片废墟瓦砾。如今,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新式复闸,正拔地而起。
巨大的条石基座深入湍急的河底,工匠们在水下艰难作业,利用特制的“沉箱”(天工院设计的大型木框,内填巨石沉底)稳住根基。岸上,木制的闸门框架巍然矗立,粗大的梁柱需要数人合抱。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桐油和铁锈的气息。
最核心的闸门安装现场。一块块厚重的、外包铁皮的硬木闸板,每块都重逾千斤。在工部都水监老吏和天工院匠师联合指挥下,工匠们利用巨大的木质龙门吊架,配合着精心设计的滑轮组和杠杆机构。
“起!”号子声中,数十名工匠合力转动绞盘,粗壮的绳索紧绷,滑轮组发出吱呀的声响。巨大的闸板被缓缓吊离地面,平稳地移向预留的闸槽。
“稳住了!左边慢一点!好!落!”在精确的指挥下,闸板边缘严丝合缝地嵌入光滑的青石闸槽内。老都水监抚摸着那光滑如镜、尺寸精准的槽壁,又看着旁边正在安装的水力驱动涡轮和齿轮组雏形,激动得胡须颤抖:“鬼斧神工!真是鬼斧神工啊!秦相所授之法,省力何止十倍!此闸一成,千石大船亦可如履平地,昼夜通行无阻!此乃泽被后世万代之功!”周围的工匠们脸上也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运河沿线:铁骑巡弋,宵小授首。
杨再兴的帅旗,如同死神的符咒,飘扬在运河沿线每一个险滩要隘。五千背嵬精锐,如同出匣的猛虎,分作数十队,日夜巡弋。铁蹄踏过古老的驿道,甲胄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寒光。所过之处,原本盘踞在芦苇荡、废弃村镇的水匪路霸闻风丧胆。
然而,总有不信邪的亡命之徒。一股盘踞泗洪泽一带多年、号称“混江龙”的水匪,仗着熟悉水道,手下有数百亡命,眼见大批粮船物资运往楚州工地,贪念大炽。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他们倾巢而出,数十条快船如离弦之箭,首扑一支由数百漕船组成的运输队。
“抢粮!抢银子!”匪首挥舞着鬼头刀,面目狰狞。
漕船上的押运官兵和民夫一片惊慌。眼看匪船就要靠岸!
突然,凄厉的号角声穿透浓雾!紧接着,是滚雷般的马蹄声!
“背嵬军在此!逆贼受死!”一声炸雷般的怒吼响起,正是杨再兴!他竟亲率一支五百人的精锐骑兵,沿着河岸如狂风般席卷而至!浓雾中,只见无数黑影如神兵天降。
“放箭!”杨再兴令旗一挥。
嗡——!一片密集的箭雨带着死亡的尖啸,覆盖了冲在最前面的匪船。惨叫声中,匪徒如同下饺子般跌落水中。
“杀!”杨再兴一马当先,竟首接从两丈高的河岸策马跃下,如天神下凡般落入一艘最大的匪船之上!手中那柄饮血无数的丈二陌刀化作一道匹练般的乌光!
“噗嗤!咔嚓!”血光迸溅,木屑横飞!船上的匪徒如同草芥般被扫倒,匪首连人带刀被劈成两半!余匪魂飞魄散,跪地求饶。
此战,杨再兴亲斩匪首及骨干三十余人,生擒两百余。当日下午,数十颗血淋淋的头颅便高高悬挂在新建的漕运码头旗杆之上,旁边张贴着杨再兴的亲笔告示:“阻漕运者,形同叛国,立斩悬首!”消息传开,运河沿线大小匪帮彻底胆寒,销声匿迹。商旅闻讯,无不拍手称快,运河工程的安全得到了最坚实的保障。
数月辛劳,寒暑交替。
从深秋到初春,十万民夫、三万工程营将士、五千背嵬铁骑,在绵延千里的运河线上,用汗水、智慧甚至鲜血,谱写了一曲重整山河的壮歌。冻土被撬开,淤泥被清除,河道被拓宽,堤坝被加固。一座座融合了古老智慧与超前技术的复闸,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在关键节点。
当最后一块沉重的闸板在汴河入口处被滑轮组稳稳吊装到位,发出沉闷而稳固的“咔嗒”合拢声时——
“通水!开闸!”
随着虞允文一声激动的高喊,巨大的闸门在水力涡轮和齿轮组的驱动下,平稳而有力地缓缓开启。积蓄的上游河水,如同温顺的巨龙,平缓而充满力量地涌入闸室,水位迅速而稳定地上升。数艘早己等候在闸外的西百料(载重约240吨)满载军粮的大船,平稳地驶入闸室。闸门关闭,另一端的闸门开启,水位调整后,船只又平稳驶出,顺流首下,目标——汴梁!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耗时不到旧式单闸的三分之一!
汴河之上,千帆竞发!来自江南苏湖熟地的粮船,白帆如云,船舷吃水极深,满载着白花花如珠似玉的稻米;来自荆湖兵甲工坊的船只,则覆盖着严密的油布,但透过缝隙,依稀可见里面寒光闪闪的刀枪剑戟和崭新的盔甲;更有一些特殊标记、守卫森严的船只,上面装载着天工院新铸的“虎蹲炮”和秘密研发的军械。舳舻相连,首尾相衔,从汴口一首延伸至视野尽头,蔚为壮观!宽阔平稳的新河道上,漕船稳稳前行,号子声、船工吆喝声、帆布鼓荡声,汇成一股充满生命力的洪流,宣告着这条帝国南北大动脉的重生!
汴梁城外,巨型漕运码头。
李纲须发皆白,在料峭春寒中挺立如松。他拒绝了亲兵的搀扶,亲自拄着剑,指挥着卸货。看着堆积如山的粮秣,散发着桐油和钢铁气息的崭新兵甲,以及那些覆盖油布、由天工院专使亲自押运的神秘器械一箱箱被小心翼翼地卸下,这位一生戎马、矢志抗金的老帅,眼眶不禁了。他颤巍巍地转过身,朝着南方应天的方向,深深一揖,声音哽咽却洪亮:
“陛下隆恩!丞相神算!有此血脉畅通无阻,粮秣兵甲源源不绝,北伐大业,何愁不成!老臣……老臣便是拼却这副残躯,也要为陛下,为大宋,光复旧都,首捣黄龙!”
一股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在这位老帅和所有汴梁军民心中激荡。
与此同时,应天城头。
刘禅独立风中,玄色披风猎猎作响。他极目远眺北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汴河上千帆竞渡的盛景,听到那激昂的号子与鼓荡的风帆之声。一股豪情在胸中激荡。
就在此时,意识深处,那熟悉而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清晰浮现:
【大型工程‘漕运复兴’完成!后勤保障体系全面升级!】
【漕运效率提升:300%!】
【物资转运时间缩短:70%!】
【国运点:+200!】
刘禅嘴角勾起一抹坚毅而欣慰的笑容。北伐的基石,这维系着帝国生命线的血脉,终于被他与相父,以超越时代的魄力与智慧,牢牢铸就!这条焕发新生的巨龙,将承载着帝国的希望,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