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片果园。
这片果园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有些是他认识的,比如桃树、梨树、杏树,还有些是他叫不上名字的南方果木,显然是费尽心思移栽过来的。
一些园丁正在果园里忙碌着,修剪枝叶,浇水施肥。
李琰的目光落在其中一棵果树上。
那是一棵看起来有些蔫蔫的树,叶片边缘有些发黄,与周围生机勃勃的果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位年老的园丁正蹲在那棵树下,仔细地察看着什么。
李琰心中一动,走了过去。
“老丈,这棵是什么树?看起来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李琰开口问道。
那老园丁听到声音,抬起头,看到李琰的衣着气度不凡,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行礼:“草民参见贵人。”
“这……这是从南海郡那边移栽过来的龙眼树,金贵得很。只是长安的气候,终究不如南海那边湿热,所以长势一首不太好。”
“龙眼?”
李琰点了点头,这也是一种不耐储存的水果。
他又问道:“老丈,你们平时是如何保存这些采摘下来的果实的?尤其是那些不易保存的。”
老园丁憨厚地笑了笑:“贵人说笑了。这园子里的果子,大多是供宫里尝鲜的,采摘下来,用不了多久就送进宫里去了,哪里需要特意保存。不过,有些时候,采摘多了,一时半会儿送不完,或是要送往别处,倒也有些土法子。”
“哦?愿闻其详。”
李琰眼中闪过光芒。
老园丁道:“比如有些果子,怕压,就软一些的干草或者棉絮垫着。有些果子,怕热,就尽量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或者用井水浸泡过的湿布包裹。还有些,像葡萄之类的,他们会用竹筒装着,尽量减少晃动。”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十分原始,但却也蕴含着古人的智慧。
李琰又问:“那荔枝呢?你们可曾尝试过保存鲜荔枝?”
提到荔枝,老园丁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贵人也知道荔枝?那玩意儿,可真是个娇小姐!咱们苑里也曾试过从蜀中移栽了几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养。结出来的果子,味道倒是不差,就是太难伺候了。”
“摘下来,放不了几个时辰就变了味儿。咱们试过各种法子,用蜜封,用蜡浸,甚至还试过用冰块降温,可效果都不太好。”
“用冰块降温?”
李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
老园丁点了点头:“是啊。宫里有冰窖,夏天的时候,圣人赏赐下来一些冰块。咱们就试着用冰块给荔枝降温,想着能不能让它多保鲜几天。”
“可惜啊,冰块融化得快,而且荔枝那东西,太娇嫩了,冰块的寒气太重,反而容易把它冻伤,味道就更差了。”
冰块……
降温……
李琰的脑海中,有一道亮光闪过。
他想到了前世的冷链运输。
虽然大唐没有制冷设备,但冰块是现成的。
如果能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或许……
“老丈,多谢指教。”
李琰向老园丁拱了拱手。
“贵人客气了,草民也只是说了些粗浅的经验。”
老园丁受宠若惊,连忙还礼。
李琰辞别了老园丁,心中却己经有了一个模糊的念头。
他没有再继续闲逛,而是转身朝着冯少监等人办公的院落走去。
他需要更多的信息,关于冰的使用,关于各种材料的隔热性能,关于……
一切可能与保鲜有关的知识。
当李琰再次出现在冯少监等人面前时,他的脸上己经没有了先前的失望和不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和专注。
“冯少监,本王还有些问题,想向诸位请教。”
冯少监等人见李琰去而复返,心中都是一紧,不知这位郡王殿下又有什么惊人之语。
“殿下请讲,下官等洗耳恭听。”
李琰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开口道:“本王想知道,上林苑对于利用冰块进行食物保鲜,可有相关的记录和经验?”
此言一出,冯少监等人都是一愣。
他们没想到,建宁郡王绕了一圈,最后竟然问到了冰块的头上。
“这个……启禀殿下,宫中确有冰窖,每年冬季采冰,夏季取用。上林苑也曾奉命研究过如何利用冰块为宫中保存一些珍稀的瓜果鱼鲜。只是……”
冯少监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李琰追问道。
“只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位苑丞接过话头,苦笑道,“冰块虽能降温,但融化太快,难以持久。而且,如刚才那位老园丁所言,有些娇嫩的果品,反而会被冰块的寒气所伤。至于荔枝……那更是想都不敢想。它比寻常瓜果要娇贵百倍,稍有不慎,便会损坏。”
李琰点了点头,这些情况,他己经有所预料。
“那么,关于各种材料的隔热性能,比如木材、陶土、皮革、棉絮等等,上林苑可有研究?”
李琰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更是让冯少监等人摸不着头脑。
这位郡王殿下,一会儿问荔枝,一会儿问冰块,现在又问起了材料的隔热性能,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到底想做什么?
但他们不敢怠慢,冯少监仔细想了想,答道:“启禀殿下,上林苑中,确有一些关于营造温室、暖房的经验。”
“为了让一些南方的奇花异草能够在长安过冬,匠人们尝试过用不同的材料搭建房舍,以求保温。其中,木材、夯土墙、双层琉璃窗等,都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至于皮革、棉絮等物,也常用于包裹一些怕寒的器物。”
李琰听得十分仔细,不时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些看似零散,却可能蕴含着解决问题关键的信息。
他知道,单凭上林苑现有的技术,想要完美解决鲜荔枝的保鲜运输问题,不可能。
但是,他有来自后世的知识和理念。
他需要的,是将这些理念与大唐现有的技术条件相结合,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冯少监,本王想借阅一些上林苑中关于植物培育、果品保鲜、以及营造温室等方面的典籍和记录,不知可否?”
李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冯少监等人闻言,心中稍安。
只是借阅典籍,倒不是什么难事。
“殿下客气了。这些典籍,本就是为皇家服务。殿下想看,随时都可以。下官这就命人去准备。”
冯少监连忙应承下来。
很快,几位小吏便捧着一摞摞厚厚的卷宗和书册,送到了李琰面前。
李琰也不客气,就在上林苑的一间偏厅里,坐了下来,开始仔细翻阅这些古老的文献。
这些文献中,记载着上林苑历代官员和匠人们在植物培育、果品储藏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有些方法在他看来,十分原始可笑,但有些记载,却让他眼前一亮。
比如,有一种记载提到,在运输某些怕热的贡品时,会采用“昼伏夜行”的方式,避开白天的酷暑。
还有一种记载,描述了如何利用深井的低温来储藏食物。
更有一些关于不同种类木材的密度、防潮性、以及在不同温度下表现的记录。
李琰看得津津有味,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记下一些要点。
他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成为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夕阳西下,偏厅内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
小昭奴在一旁为李琰点亮了烛火。
“郎君,天色不早了,咱们是不是该回府了?”
小昭奴小声提醒道。
李琰从书卷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点了点头:“嗯,是该回去了。”
他合上手中的书册,心中己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
虽然这个构想还很粗糙,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冯少监,今日多有打扰。这些典籍,本王想借回府中细看,不知可否?”
李琰起身,对一首候在门外的冯少监说道。
“殿下言重了。这些典籍,殿下尽管拿去看。若有什么需要,殿下随时吩咐。”
冯少监恭敬地答道。
他现在对这位年轻的郡王,己经不敢有丝毫小觑之心。
虽然他依旧不明白郡王殿下到底想做什么,但他能感觉到,这位殿下,似乎真的在认真思考解决荔枝保鲜的难题,而且,看他的样子,似乎还真有把握。
这让冯少监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了莫名的期待。
万一……
万一这位建宁郡王,真的创造了奇迹呢?
那他们上林苑,岂不是也能跟着沾光?
李琰带着借来的一大堆典籍,离开了上林苑。
马车在暮色中,驶向建宁郡王府。
车厢内,李琰闭目沉思,脑海中不断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旧艰难。
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那些准备暗中使绊子的人,都不会让他轻易成功。
但他,绝不会退缩。
荔枝,他送定了!
而且,必须是最新鲜的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