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陈松青找胡训合作碰壁后,
他并没有放弃在香江地产界寻找机会。
经过一番思考和打听,他将目光投向了实力雄厚的置地集团。
陈松青深知置地集团在香江地产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认为其是一个值得合作的对象。
于是,他带着合作的诚意和计划,主动找上了置地集团。
纽壁坚作为置地集团的掌舵人,向来以精明著称,但他更看重的是利益。
当陈松青提出合作请求时,
纽壁坚并没有过多地去探究陈松青的背景和过往经历,
他只关注合作能否带来利润。
听到有利润可以图谋,
再加上叶家做背书,
纽壁坚便欣然同意了陈松青的合作请求。
很快,置地集团名下一栋位于中环的甲级写字楼便被卖给了陈松青的佳宁集团。
这次交易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让陈松青在香江地产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后,
在1980年7月初,陈松青的佳宁集团与置地集团再次进行合作,
合组公司,共同在香江地产市场上展开了一场大手笔的行动。
他们以28亿港元年的惊人价格买入了尖沙咀的一幅地皮,
这副地皮位于美丽华酒店附近,面积约7万方尺。
置地集团计划与佳宁集团共同开发一栋类似置地广场的高级商厦,
旨在打造又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进一步提升双方在香江地产市场的影响力。
这笔交易的成交单价成功地刷新了之前的世界纪录,
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关注。
香江的纸媒之前一首在跟踪报道胡训的事情,
希望能够挖掘出一些独家新闻,
但因为胡训的离港,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收获。
这下来了个大新闻,便纷纷将矛头调转置地集团与佳宁集团,
开始报道这笔轰动全球的地产交易。
亲英媒体更是集体高潮,
他们将纽壁坚这些年的雄才大略全部列举了出来,
大肆宣扬置地集团的辉煌成就,
希望能够以此打压胡训的热度,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在亲英纸媒的报道中,把九龙仓一役再次搬了出来。
在1977年的时候,置地集团与兴元资本争夺九龙仓失败后,并没有就此气馁。
纽壁坚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他将手中的九龙仓股份高位卖给了兴元资本,
这一举措不仅让置地集团避免了在九龙仓项目上的过度投入和潜在风险,还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再加上与佳宁集团的大厦买卖,
这两宗交易让置地集团获得了将近15亿港元的非经常性盈利,
使得它的现金量十分充足,
为后续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1980年年初,置地集团又与黄氏家族的信和集团合组公司,
以13亿港元的价格拿下了港岛区大谭道的一幅地皮,
地皮面积为145万方尺,计划修建一处豪华别墅群。
这一项目的成功拿下,进一步巩固了置地集团在香江地产市场的地位,
也为其后续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资源和优势。
随后,纽壁坚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置地集团的资金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与佳宁集团、恒隆等三十多家公司进行了合作,
共同开发了超过70个的地产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写字楼、商厦、别墅群等多种类型,遍布香江的各个区域,
不仅提升了置地集团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也为香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时间,置地集团在香江地产界风头无两,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对于置地集团的这一系列扩张操作,亲华资的纸媒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置地集团的一系列操作,
他们认为纽壁坚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置地集团的扩张,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因为纽壁坚不愿意将这笔巨大的现金分红给公司的股东,
所以想要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开发项目来消耗掉这笔巨额资金,
二是纽壁坚为了提升自己在怡和洋行的地位,
与凯瑟克家族争夺公司的话语权,
才会一改往日保守的作风,
想要利用这笔巨额现金加上贷款做出业绩,
开始变得急功冒进,
希望通过一系列高调的扩张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而在怡和洋行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不过,不管亲英媒体和亲华资纸媒如何解读置地集团的扩张行为,
对于置地集团的扩张,胡训并不感到害怕。
相反,他很乐意看到纽壁坚带领的置地集团走上前世负债累累的老路子。
在胡训看来,纽壁坚越是急功冒进,置地集团的操作越频繁,
集团的资金流水消耗就越多,负债也就越多。
而负债的增加意味着置地集团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
兴元资本到时候收购置地集团的难度就会越低。
因此,虽然纸媒提议兴元资本尽快出来表态,
但是胡训对置地集团的扩张行为保持着一种淡定和期待的态度,
静待时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