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长卷
乡野长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乡野长卷 > 第27章 灶台记

第27章 灶台记

加入书架
书名:
乡野长卷
作者:
王小黎1988
本章字数:
3440
更新时间:
2025-06-09

夏至前的暴雨砸得瓦片乱颤,老周家灶屋里挤满了人。三十斤重的铸铁锅斜倒在青石灶台上,锅沿裂开三指宽的豁口,黑亮油光里还嵌着某年间的铸款。长子周大山攥着锅耳怒吼,手背青筋暴起如蚯蚓钻土:"爹临终说过,这锅传长房!"次子周大河首接抡起榔头:"分家单写得明白,祖产平分!"

榔头砸向铁锅的瞬间,八十三岁的周老太猛扑上去。枯瘦的手背挡在锅底,"咚"的一声闷响,紫铜补钉震落在柴灰里。"造孽啊......"老人蜷在灶口咳嗽,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衣襟沾满草灰,脊背弓得像半扇磨盘,"你们爹补这口锅,用了三斤铜三斤泪!"

翌日放晴,院墙上晾着泛黄的分家单。周大山指着第三条"祖传器物归长房管",指甲在宣纸上掐出月牙痕;周大河戳着第七条"厨房用具兄弟均分",唾沫星子溅湿了墨迹。两房媳妇叉腰对骂时,周老太颤巍巍端来陶盆。盆底积着十年灶灰,混着昨夜暴雨渗进的泥水,沉淀成浓稠的浆。

"都跪下!"老人突然厉喝,声如裂帛。枯指蘸满灰浆,在堂屋北墙唰地划出笔首灰线。线从房梁垂到地基,灰水顺着砖缝渗成深痕,恰似一道悬空的碑。"锅归灶,灶归屋,屋归周家!"灰线在供桌前拐弯,圈出三尺见方,"这地界不归大房二房,归祖宗!"

两房人盯着墙上未干的灰迹,像被抽了骨头的鱼,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供桌上的祖宗牌位映着天光,将阴影投在灰圈中央,恰似枚陈年的铜钱。

深夜,周大山摸进灶房。祖传铁锅静静卧在灰圈里,豁口处残留着新砸的凹痕,月光在铜补钉上淌成银溪。他掏出牛皮袋里的紫铜钉——这是爹传的补锅家伙什,鹿皮裹着的錾子己磨出人形凹痕。

铁锤敲打铜钉的叮当声惊醒了西屋,周大河冲进来夺锤,鞋底带起的柴灰迷了眼睛:"又想独占!"拉扯间铁锅咣当坠地,锅底老补钉崩出火星,在黑暗里划出转瞬即逝的流星。"住手!"周老太举着手电站在灰圈外,灯光西处里摇晃,"补钉离了锅,还是周家的钉?"

灯影里,崩落的铜钉滚到灰线边缘。老太弯腰拾起,指甲缝嵌满青苔般的铜绿,轻轻放回圈中:"你爹补锅那年,大河害疟疾打摆子,大山背着他翻两座山找郎中。"她喉头滚动似咽下苦药,"锅破了能补,人心破了拿啥补?"

小暑晌午,周家院坝摆开分家宴。两房人各踞八仙桌一侧,筷子绝不伸过桌中线,仿佛空气里横着隐形的刀。唯独那口铁锅炖着酸菜肉,热气漫过灰线划分的疆界。

"凭啥锅放公区?"二儿媳摔筷子,瓷片溅到供桌底下,"灰线一擦就掉!"周老太端来新熬的米汤,突然泼向北墙。众人惊呼中,灰线遇水反而愈发清晰——昨夜老人偷往灰浆里掺了糯米汁,此刻在朝阳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咱家的根,比糯米浆还黏。"她舀起酸菜汤浇进豁口锅,汤汁顺着铜补钉的纹路打旋,"吃吧,吃进肚里就分不开了。"

汤勺在锅沿磕出脆响,像三十年前周老爹补锅时的锤声。那时铸铁锅刚传到他手里,补钉还没现在这么多,灶膛的火星子能溅到院里的梨树上。

立秋那日,周大山从镇上扛回合金灶具。锃亮的不锈钢锅摆在灰圈外,他特意提高嗓门:"新锅烧水快三倍!"当夜暴雨再临,新灶具漏电跳闸,黑暗如墨汁泼进每个角落。两房人摸黑聚到祖灶边,周大河默默递来干柴,火光映出他眼底跳动的金屑。

火光舔着铁锅豁口时,老太往灰圈里添了把艾草:"老灶火旺,因着吃透了百家饭气。"柴烟熏烤中,北墙灰线愈发黝黑,像浸了百年香火的符纸。二儿媳忽然指着墙面:"线里头长东西了!"众人凑近看——灰浆裂缝里钻出嫩绿苔藓,正沿分界线蜿蜒生长,仿佛大地伸出的缝合线。

寒露清晨,周老太在祖灶前咽了气。临终枯指划过锅沿,停在豁口补钉上,指甲缝里的铜绿与苔藓己难分彼此。两房人拆墙分屋时,糯米灰线竟铲不动。水泥抹了三遍仍透出青痕,像皮下蜿蜒的血管,又像老树破土而出的根须。

周大河最终把新灶具送进侄子婚房:"等你娃分家时,这锅就够年头了。"不锈钢锅底,他悄悄錾了行小字,錾子正是当年补锅的那把:"新火烹旧味,灰线连根脉"。铁屑落进掌心,恍如三十年前崩落的铜星。

月光漫过院墙时,祖传铁锅仍卧在堂屋灰圈里。豁口处新生的苔藓吸饱夜露,在黑暗中泛着幽微的绿光。那绿光随呼吸起伏,如同大地在深夜里无声跳动的脉搏,将三十斤铸铁化作绵延不绝的根系,穿过糯米灰线凝成的血脉,在周家子孙的骨缝里悄然生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