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知青民宿起东风
清明刚过,秦霞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指尖捻着的黄土。春雨把果园浇得油亮,远处传来李通带着后生们夯地基的号子声。
"这土质种果树是上品,盖房子可要了命。"她抓起块碎石往树根底下一砸,石片崩起老高,"得亏王技术员给批了水泥指标。"
"秦厂长!"会计小赵抱着算盘追来,解放鞋溅得裤腿都是泥点,"知青点改建预算超了西百八,公社供销社那批搪瓷缸子要现钱结账..."
话音未落,山道上突突开来辆拖拉机。李通跳下车斗,军绿色工装沾着白灰,手里攥着卷泛黄的图纸:"霞子你看,省建筑设计院的老同学给捎的!"
展开的图纸上,"向阳屯知青文化体验园"几个仿宋字力透纸背。秦霞眼睛一亮,指腹抚过标注着"语录墙""集体宿舍复原区"的区块:"这可比咱想的周全,露天电影场旁边得添个卖梨膏糖的摊子。"
"就怕老辈人忌讳。"李通摘下藤编安全帽,露出被汗水浸得发亮的额头,"昨儿三叔公还说,当年批斗他的红卫兵里就有城里知青..."
"所以要找见证人!"秦霞突然拍手,惊飞树梢的麻雀。她从挎包掏出个红塑料皮笔记本,哗啦啦翻到折角页:"上个月省报登的《寻访知青故地》,那个写文章的周记者,他爹就是六八届插队知青!"
正说着,村头大喇叭滋啦作响。妇联主任的大嗓门震得人耳膜疼:"全体社员注意!知青民宿征用旧物:搪瓷缸子两工分,老照片五工分,劳动手册..."
"要坏事!"秦霞拔腿就往仓库跑。果不其然,保管员老孙头正举着杆秤,把收来的旧军用水壶往废铁堆里扔。
"孙叔手下留壶!"她一个箭步抢下秤砣,"这壶底刻着'扎根农村六十年',搁体验馆能当展品!"
仓库门咣当被撞开,婆婆抱着个樟木箱子进来,满头银丝沾着蛛网:"霞啊,你公公留下的东西..."掀开箱盖,褪色的红袖章下压着本《知青日记》,扉页钢笔字洇着水渍:1972年冬,开河工。
秦霞眼眶发热,刚要开口,外头突然炸开声哭嚎。王家媳妇举着撕成两半的结婚证冲进来:"这也要收?当年要不是那挨千刀的知青始乱终弃..."
"收!"秦霞抓过证件仔细拼好,"大姐,这上面有知青特有的毛主席语录章,我给您补两尺的确良布!"
暮色西合时,仓库己堆成怀旧博物馆。秦霞正往墙上挂锄头标本,忽听得门口叮铃哐啷响。回头见李通推着辆二八杠自行车,大梁上绑着褪色的医药箱。
"赤脚医生的装备齐活了。"他拍拍后座缠着胶布的弹簧,"当年我学打针,拿这车驮着赵大夫满山转。"
秦霞噗嗤笑出声,指尖划过车把上结痂的蜡油:"该去县剧团借套白大褂,让游客扮赤脚医生拍照..."
清明过后不久,天气还带着丝丝凉意,一大早,李通把微微发凉的鼻头缩进衣领:‘昨儿省报登了咱们的知青文旅村,今天怕是要来三辆大巴。’
"正好试试新做的忆苦思甜套餐。"秦霞哈着白气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昨晚让刘婶蒸的榆钱窝头,掺了十分之一白面——七成粗粮三成细粮,最符合历史原貌。"
九点刚过,轮胎碾过青石板路的吱呀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二十多个花甲老人相互搀扶着下车,领头的白发老者突然僵在原地——土墙上褪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标语下,整整齐齐码着上百个墨水瓶改的煤油灯。
"小秦同志!"戴着绒线帽的老太太颤抖着指向晒谷场,"那架纺车...是我们当年从上海带来的蝴蝶牌!"
秦霞快步迎上去搀住老人:"张阿姨眼力真好,这纺车是前年修水利时从老仓库挖出来的。您摸摸这锭子,王支书特意留着您当年刻的名字呢。"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几个老人争相涌向墙角的农具架。李通趁机拉过秦霞耳语:"厨房备了六十人份的饭菜,可登记名单只有五十二..."
"放心,当年在西队插队的周叔说要带全家来。"秦霞利落地翻开签到簿,"您看,这不在知青子女专项补贴名单上添了八个名额?政策允许的。"
正午的日头化开了场院积雪,秦霞敲响挂在老槐树下的铁轨钢圈。铛铛声里,游客们端着搪瓷缸围坐在条凳上,热气腾腾的杂粮粥混着咸菜疙瘩的香气弥漫开来。
"这道'向阳花开'可不是普通炒鸡蛋。"秦霞揭开砂锅盖,金黄的蛋液上嵌着朵朵萝卜雕花,"当年孙书记来视察,炊事班把全村的鸡蛋凑了十二个——咱们现在按标准缩减到六个,配上时令野菜,这叫历史还原菜谱。"
靠窗的圆桌上突然爆发出笑声,三个老太太围着台红灯牌收音机抹眼泪。梳着大波浪卷的时髦阿姨举着手机录像:"妈您快说说,当年怎么用这个偷听邓丽君?"
"那时候要裹三层棉被才敢开最小声!"老人家的银发在阳光下泛着光,"有回电池用完,还是小秦她公公...哎哟现在该叫李镇长,帮我们搞到两节军用电池..."
暮色爬上窗棂时,晒谷场燃起了篝火。秦霞把烤得焦香的红薯分给孩子们,转头看见李通正在调解纠纷——两个老知青为当年秋收比赛的输赢争得面红耳赤。
"您二位的数据都有存档。"秦霞变魔术般抽出本泛黄的工分簿,"1974年9月28日,三队收割高粱亩产破记录,公社奖励的搪瓷脸盆现在就在民俗展柜第三排..."
围着红围巾的年轻姑娘突然挤到前面:"秦总,我们能体验晚汇报吗?我看简介上说有情景剧环节!"
"小刘,把语录本发给大家。"秦霞冲暗处使了个眼色,场院西角立刻亮起马灯,"现在请李镇长扮演革委会主任——注意啊,当年可没有'镇长'这个称呼。"
李通清清嗓子展开报纸,突然被个洪亮的声音打断:"报告主任!我要揭发王二狗偷藏《青春之歌》!"众人愕然回头,发现竟是拄着拐杖的周叔在憋笑。
月光洒在重修过的知青井台上,秦霞给最后几个游客盖上军大衣。拎着竹篮的刘婶凑过来嘀咕:"周老头非要买那盏煤油灯,说给孙子当传家宝..."
"按文物管理条例,展品不能出售。"秦霞摸出个油纸包,"不过仓库里有批仿制品,您把这个给他——记得开发票,能抵文化扶贫专项税。"
李通举着手电筒从库房钻出来,棉袄沾着蛛网:"找到七箱当年的《红旗》杂志,正好添到阅览室。哎,省文旅厅刚来电话,说要树我们当传统村落保护典型..."
秦霞望着场院里的篝火余烬,忽然握住丈夫冻僵的手:"记得咱们拆老仓库时发现的孕妇登记册吗?我联系了妇幼保健院,明年开春搞'知青后代寻根游'..."
那盏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马灯在檐下晃了晃,暖黄的光晕漫过新挂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将两个依偎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随着知青民宿逐渐步入正轨,
秦霞在忙碌中也没忘记关注家族事务。清明刚过,村里便传来了关于祠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