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70年代:看我风生水起
魂穿70年代:看我风生水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魂穿70年代:看我风生水起 > 第45章 知青日记的秘密

第45章 知青日记的秘密

加入书架
书名:
魂穿70年代:看我风生水起
作者:
通哥家有儿女
本章字数:
5292
更新时间:
2025-04-23

第西十五章 知青日记的秘密

暮色将知青点的土坯房染成暗褐色,秦霞蹲在漏风的墙角,指尖无意识地着搪瓷缸底凝结的茶垢。墙角鼠洞旁,半本蓝皮笔记本散落着,纸页被啃得参差不齐,却依然保留着工整的钢笔字迹。这本日记是她在修整果园排水渠时,从坍塌的老仓库梁架上偶然发现的,此刻像块磁石般吸引着她的目光。

"李通!" 她突然攥紧本子冲出门,惊得院里啄食的芦花鸡扑棱棱乱飞,"这上头写着嫁接苹果树的法子!"

正在劈柴的李通闻声撂下斧头,后脖颈还冒着腾腾热气。两人挤在糊着《人民日报》的窗根下,油灯芯 "啪" 地爆出一朵灯花,照亮了笔记本扉页上褪色的字迹 ——"奖给先进知青周卫东同志"。泛黄的纸页间,一段尘封的往事缓缓展开。

"七零年开春,我跟燕子偷藏了半袋化肥......" 秦霞轻声念着日记里潦草的记录,李通的眉头越拧越紧。原来在 1970 年早春,知青周卫东为了抢救遭受霜冻的苹果苗,冒险将公社配给小麦地的硝酸铵挪用到果园。然而,在那个暴风雪肆虐的夜晚,他被巡逻队抓了个正着。

日记继续记载着:"二月十七日,晴。燕子把最后一支青霉素给了我,她咳得比拖拉机还响......" 油灯的光晕将两人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恍惚间仿佛一场老电影在上演。1972 年倒春寒时,知青们为保护苹果苗,不惜拆了宿舍门板当燃料,燃起防霜烟堆。女知青赵燕身患肺炎咳血,却毅然把最后三支抗生素留给了败血症发作的周卫东。

"这不跟咱去年冬天......" 李通突然攥住秦霞的手腕,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同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为保住嫁接苗,他们连夜挖掘防寒沟,秦霞裹着李通的军大衣,用体温焐热冻僵的嫁接刀,与日记中知青们的拼命如出一辙。

随着纸页翻动,日记里的文字愈发沉重:"七三年立夏,老支书说咱们搞修正主义......"1973 年,公社开展 "割资本主义尾巴" 运动,周卫东记录的二十亩苹果园被公社书记亲自主持砍伐。钢笔画的苹果树断面图旁,钢笔尖几乎戳破纸背的字迹充满悲愤:"他们说苹果不如红薯顶饿,可他们办公室摆着烟台国光苹果的罐头!"

秦霞猛地起身,踹翻了身旁的板凳,惊得灶台上的陶罐嗡嗡作响:"这不就是王会计去年诬告咱们果园的话?连 ' 资本主义糖衣炮弹 ' 这词儿都一模一样!"

李通着本子里夹着的枯叶标本 —— 那是周卫东偷藏的苹果叶,叶脉间褪色的墨迹写着:"等政策暖了,咱们在叶柄处做芽接......" 这与秦霞上个月改良的嵌芽接技法如出一辙,仿佛跨越时空的共鸣。

"七五年白露,燕子坟头的酸枣树结果了......" 月光透过漏雨的屋顶洒落,在最后几页日记上流淌。1975 年秋,赵燕为保住试验田的红富士接穗,在暴雨夜抢收时失足跌入山洪。周卫东在她坟头的酸枣树上刻下嫁接点,日记在此戛然而止,只夹着一张泛白的供销社收购单 ——"苹果苗二十株,定价错误作废"。

"你看这收购章!" 李通突然指着单据上的红印,"七五年县供销社还没分产到户,他们怎么敢私自定价?" 秦霞捏着页脚的手微微颤抖,收购单背面用铅笔绘制的路线图,标注着 "绕过公社检查站" 的虚线,分明是一条暗度陈仓的黑市运输线,与如今他们往省城国营饭店运送苹果的路线惊人地相似。

李通摘下眼镜,用衣角仔细擦拭,这个动作让秦霞想起初见时,他站在公社墙根专注阅读《人民日报》的模样。随后,他翻开日记,指着夹着的枯草标本,声音里带着黑土地的寒意:"七西年开春,我们在北大荒遇着场白毛风。这是当年救命的乌拉草。"

秦霞接过那片灰褐色的草茎,阳光穿透薄如蝉翼的纤维,在供销社处理的的确良布料上投下细密的光影。她忽然意识到,此刻铺在苹果树下的蓝白格子布,正是用那批每尺便宜两毛钱的布头缝制而成。

李通的声音继续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那天本该去三十里外拉农药......"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二十岁的他把棉袄裹在同伴王永河身上,军用水壶里的烧刀子早己冻成冰坨。拖拉机陷在雪窝,油量表的指针卡在最后一道红杠,而蜷缩在后斗的王永河脸色青白,仍死死抱着农药箱。

"通哥... 别管我..." 永河牙齿打颤的声音像生锈的轴承,"农药... 不能冻..." 李通摸出钢笔在掌心画路线图,哈出的气在笔尖凝成冰珠。当他抽出《赤脚医生手册》准备引火时,一张泛黄的照片滑落 —— 那是母亲临终前攥着的全家福,在北大荒的朔风中脆弱得如同秋叶。

"你左手这道疤..." 秦霞突然按住李通的手腕,暮色漫过果园新扎的竹篱笆,晚风送来农药厂下班的铃声。李通腕骨上蜈蚣状的旧伤在余晖中泛着淡红,像一道跨越时空的印记。

"当时用镰刀割的。" 他翻转手腕,疤痕蜿蜒进的确良衬衫袖口,"永河烧得说胡话,得放血退热。" 树影里飘来熬猪食的酸香,秦霞想起三天前李通给病猪扎针时的利落手法,原来那个暴风雪的夜晚,他对照着《赤脚医生手册》,在永河耳垂放血后,又用钢笔吸了半管蛇毒。

"后来呢?" 她扯断节节草茎,青涩的汁液染绿了指甲。李通摸出铝制烟盒,里面整齐码着嫁接用的接穗:"我们在火堆旁守到后半夜。听见狼嚎那会,永河突然摸出把三棱刺,说要是狼来了,就捅自己脖子。"

秦霞接过那柄生锈的三角锉,刃口还沾着暗褐色的农药结晶。暮色中,它像极了果园里刚喷洒的波尔多液。她指尖抚过三棱刺柄上歪扭的 "李" 字刻痕,终于明白李通为何总把钢笔别在左胸口袋 —— 永河最后清醒时,用三棱刺在冻土上划拉的遗书,是用一支没墨的钢笔写成。

农药厂拉氨水的骡车吱呀驶过田埂,李通突然起身:"该去给苹果套防虫袋了。" 暮色中的果园浮动着硫磺皂的气息,秦霞跟在他身后,看着这个总把《人民日报》叠成方块的男人,将防虫袋扎成一个个精致的蝴蝶结。北大荒的朔风仿佛还凝在他发梢,而眼前却是江南六月的温柔暖风。

"永河后来......" 她轻声问道。"开春转去河北兵团了。" 李通剪断塑料绳的动作干脆利落,"去年寄来封信,说在农科院搞病虫害防治。"

月光漫过新扎的篱笆墙时,秦霞在农药箱底发现一本 1974 年的《赤脚医生手册》。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半片冻干的乌拉草,钢笔画的路线图延伸向空白处 —— 那是二十岁的李通在暴风雪夜未曾画完的求生之路,此刻却在七十年代的江南阡陌间,延续成新的希望。供销社处理的的确良布料在夜风里轻扬,远处传来守夜人敲梆子的声响,秦霞忽然想起穿越前救下的小女孩,她羽绒服上的蝴蝶结,竟与防虫袋上的塑料绳如此相似,仿佛命运在不同时空里悄然编织着奇妙的联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