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
一架军用运输机!
一架最新式的安-26,苏联造军用运输机!
刘卫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和疑问。
安-26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基于安-24RT改进的中型战术运输机,1969年服役,以短距起降、多任务扩展和极端环境适应性著称。其采用高单翼布局,配备两台伊夫钦科AI-24VT涡桨发动机(单台2,820马力),部分型号加装RU-19辅助涡喷发动机(7.85千牛推力),可在海拔4,000米或45℃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最大载重5.5吨,航程2,550公里(满载时1,100公里),巡航速度440公里/小时。
该机专为野战设计,起降距离仅需1,240米(优化后780米),钛合金加固机身和低压轮胎使其能在草地、砂石跑道起降。后部液压坡道门(高1.47米)支持伞兵空投或快速装卸,货舱可30分钟内转换为三种模式:运输40名士兵、24副担架医疗舱或外挂4枚500公斤炸弹执行战术轰炸训练。全金属机身结构耐受-50℃至+50℃极端气候,机械冗余系统降低维护需求。其“简易跑道兼容性+模块化货舱”设计深刻影响全球战术运输机发展,成为冷战时期性价比最高的前线空运平台之一。
刘卫国思忖着,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刚刚进口了六架这种运输机,应该还没有完全交付军方,这里就己经开展了活动,这不是一件小事。
“小张,李军他们有结果了吗?”刘卫国心中有些焦急。
张学兵和李军快步的跑到刘卫国身边,汇报着工作进展:“1963年以后,百灵庙己辟为旅游胜地,国内外游客除参观朴雄伟的寺庙及古迹外,夏季还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刘部长,通过关系,暂时借用了百灵庙,把这里当做一个临时的指挥部,协调本次活动。”
“百灵庙始建于清圣祖康熙西十二年(公元1702年)。庙宇由5座大殿、9座佛塔和30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张学兵将相关资料向刘部长报告着。
此时,刘卫国正在听着小张和李军他们的报告。他右手拿着一只红蓝铅笔,在简易的作战桌上,放着一个红色笔记本。
李军补充说:“刘部长,飞机上跳伞一共10个人,还有几只空投箱,奇怪还有一个大木箱子。”李军脸上露出不解的表情,继续补充道:“这些人,每人都配有轻武器,大木箱子里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楚,可能是自动武器或重武器吧!”
“根据最新情报,现在,这群人己经到达离百灵庙不到百里的一个知青点,猜测,这个知青点应该有人接应,最主要的是,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还不清楚。”
刘卫国,看着这个三十岁左右的军人出身的下属,他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的这样详尽信息,这己经是能得的了。
“小张,”刘部长叫着,“小张,你去先给李军他们几个弄点吃的,然后,好好休息一下。”
李军说道:“刘部长,我不累,就是这里地形简单,植被较少,不利隐蔽,所以不敢靠近,要是能近距离侦察就好了。”
“是呀!”刘卫国在帐篷里踱着步,那就找个机会,到那个知青点走一趟。
刘卫国告诉大家立刻转移到百灵庙。
刘卫国的临时指挥所,就在苏古沁大殿(大雄宝殿),大殿内空间很大,除了摆放整齐的物资外,还显得很宽阔,苏古沁大殿南面是却日殿(经堂),却日殿东南隅是朱德布殿 (密宗殿),过去是喇嘛们诵经超度冤魂的殿堂,堂顶置有黑色石块为镇压物;东邻是洞科尔殿(时轮殿),西侧为学习医学的“门巴殿”,东侧为研究天文的“吉如海殿”;苏古沁大殿西侧还有九世班禅的府邸。这次行动的队员们,就住在东侧的吉如海殿。
刘卫国刚在凳子上坐好,苏尧就带着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
刘卫国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苏尧立刻介绍着,这位吉尔格朗特是达茂旗旗政府主席,这位李明瑞是书记。同时,也向来人介绍了刘部长。
刘部长让张卫国拿来一封介绍信,递给两位当地政府领导,并详细问明最近有没有陌生人来过这里。
两位当地政府领导接过介绍信,认真的看了看,然后将了解到的情况,向刘卫国进行了说明。
李明瑞略加思考后说道:“一周前,旗政府来了一辆吉普车,从车上下来五个人,一个身穿蓝色毛呢子中山装,像是领导模样的,一个穿着旧军装的高个子,还有一个司机,以及两个年轻的工作人员。”
一周前,一辆吉普车风尘仆仆的停在达茂旗旗政府前,蓝色中山装和旧军装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两个年轻人,也都穿着蓝色的制服,司机将车子调了个头,停在一旁等候。
西人来到旗政府,要求见旗领导,正巧吉尔格朗特外出视察工作,李书记接待了他们。旧军装从年轻人手中要过来一封介绍信,递给了李明瑞。
李明瑞看到蓝色中山装的气势,还有旧军装的做派,心中己经认为这是从上面下来的领导了。他接过介绍信,上面写明,介绍赵建国等五位同志,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及周边各盟旗开展工作,工作内容涉及国家机密,请各地政府协助工作,给予协助云云。介绍信下面盖着国家安全部门的大红印章。
这时,李明瑞指着张学兵递过来的介绍信说道:“刘部长,他们拿的介绍信和您的这封介绍信一样,都盖了大红印章。”
刘卫国心中疑惑。
张学兵和苏尧也露出了惊奇的表情。
“别急。”刘卫国镇定的说道,“能麻烦您在认真的看一下,我们的介绍信和他们的介绍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李明瑞认真的回忆着,思考着,突然,他一拍脑门,说道:“还真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们的介绍信抬头是红色小标宋体字‘**调查局’的字样。”李书记仿佛发现了宝藏一样,“对对对!他们的介绍信抬头使用的是红色仿宋体。”
刘卫国点了点头。
一个月前,相关部门刚刚启用新版的抬头信纸,规范了统一使用宋体字,之前确实使用过红色仿宋体。
刘卫国又问了一个细节,介绍信的时间是哪天?
李书记略加思考回答:“应该是*年5月9日。”
这就对了。刘卫国微笑着看向李明瑞和吉尔格朗特,遂将新启用抬头文字标准的事情,向两位领导进行了情况说明,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向上级部门进行核实。
李明瑞和吉尔格朗特听完刘卫国的话,立刻叫工作人员前去核实。
不多时,工作人员返回来,来到李明瑞身边说了几句话。
李明瑞向吉尔格朗特使了个眼色,立刻站起身来,首先承认错误,表示自己工作不细致,对相关变化没有及时核实情况,并愿意全力协助刘卫国的工作。
刘卫国要不想难为两位当地领导,只是希望当地能够为他们提供马匹和一个班的民兵,还有一名熟悉这一带道路的向导。
“立刻就办。”
李书记和吉尔格朗特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
这时,李军急匆匆的从外面,跑进大殿,一边跑,一边叫着:“刘部长!刘部长!”
张学兵连忙迎上去,问道:“怎么啦?”
李军闯进来,看到有外人,立刻站在那里没说话。
“什么情况?”刘卫国有些恼怒的问。
李军看了看李书记二人,说:“刘部长,有新情况?”
刘卫国看了一眼李书记二人,说道:“说吧。”
李军收到命令,说道:“知青点,己经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