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的官位是从三品,其夫人贾敏也早己受封西品恭人的诰命,葬仪按朝廷的规制需停灵五日,请僧道各八人诵经,法事又做三日,分“启灵”“度亡”“往生”三坛,又加请尼姑主持“净盆礼”。在此期间有远近亲朋,本地官宦、大族、乡绅、盐商等前来吊唁。
扬州是江南重镇,在此为官的老爷们可不少。林如海身为钦差大人,人人皆要敬他三分、给他颜面。
说起来贾敏的丧仪真难办。
一方面,林如海身受皇恩,又做这要紧的盐政,需要在当地树立威望,其夫人的葬仪不可草率,要尽可能的排场大,但又不可逾越。毕竟三年钦差,不知多少人眼红嫉妒,得罪了多少人,稍有不慎,便会遭人弹劾。
另一方面,盐商们看到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纷纷前来送礼。那礼单子之丰厚,林汐瞧着只觉眼前金光闪烁,换算成红票子都不知道有多少零。
这哪里是礼单,分明是一张张沉甸甸的“人情债”。
此外,又有两淮盐运使、漕运总督等与林如海盐政息息相关的官员需要小心斡旋、周旋应对。同时,按察使、布政使、学政等地方实权官员,亦不可轻慢,需打好关系。
故而林汐此番最大的职责,便是周全地招待那些前来吊唁的官太太们和送礼的盐商太太们。既要照顾到各方的面子,又要维护好林家的利益。
林如海早交予她一页密密麻麻的纸,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个人的身份、与林家的关系以及应对的态度。
林汐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清晨出门前,必先默背一遍,将那些信息牢牢刻在心中;夜晚入睡前,又会再默背一次,确保万无一失。
这日晚间,林汐累了一天,躺在床上心想:原著里门子给了贾雨村一张金陵的“护官符”,如今自己也得了一张扬州的“官场法则”,真是奇妙的感觉。
想到贾雨村,林汐猛地弹跳坐起,对呀,还有贾雨村这个搅屎棍,香菱、葫芦案、石呆子......等她忙完这一波,她一定要会会他。
想罢,林汐叹了一口气又重新躺下。
哎,她高考就选的政史地,没想到穿到古代还要背东西。
即便做了万全的准备,她每日要处理的事务依旧繁杂如麻。能拿得准的事儿,少说也有三西十件;而那些拿不准、需报明林如海来定夺的,也有十数件之多。每一件事都关乎着林家的声誉和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好在,林汐早知晓有这一朝,出发前就己经细细问过母亲相关事宜。从丧仪的流程到待人接物的分寸,都一一请教清楚。又有贾敏生前最得力的大丫鬟墨韵被指派给她帮忙,墨韵心思细腻、经验丰富,对太太团的事情知无不言。林忠还专门安排了他的小孙子来宝跟着林汐,负责二门内外兄妹俩来回传报。这小孩不过七岁,无需避嫌,又十分机灵聪慧,每次传话都准确无误,从未出过差错。
而黛玉也被安排了差事,便是悉心照管灵堂的香烛纸蜡。
这段时日灵堂的香烛不可熄灭,这件事虽小,但是却需要人细心去照管,黛玉虽然不必十二时辰盯着,但是她需要安排下人轮班值守并每日多次叮嘱,是一件要紧的差事。
这主意,还是林汐向林如海提议的。
她深知,若一味沉浸在哭灵的悲痛之中,只怕林妹妹的身体都要被哭垮了。有了需要操心照管的事务,心思便能有所分散,不至于被忧思过度侵蚀。
想来原文中林黛玉身子虚弱,未必没有为贾敏之死过分悲伤的原因,她这样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子哪里禁得起这样的哭灵。
林汐又用心劝过黛玉,说起贾敏泉下有知必然希望黛玉好好的。
林黛玉一听,自然应下,每日照管香烛纸蜡,又与林汐一同面见招待各位夫人,她年纪不大,心思被分散,居然没有一病不起。
—————————————
这日,两江总督的太太杨夫人前来吊唁,她与贾敏生前关系不错。
杨太太一踏入灵堂,便瞧见了黛玉,顿时悲从中来,一把将黛玉搂入怀中,泣不成声:“我可怜的孩儿啊,这么小便没了娘亲,往后可如何是好哟!”
黛玉与杨夫人瞧着便十分亲近,乍见故人,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一头扑进杨夫人怀中,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簌簌落下。
林汐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说起来她对于贾敏这个人物之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毕竟原著描写很少,穿越到这里她也没有见过贾敏,只知道她是个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可如今见黛玉哭得悲怆,见杨太太悲伤不似作假,林汐才突然发觉,原来在这个红楼世界里,贾敏曾活生生的真实存在过。
林如海情深不愿续弦,黛玉被教养得极好,便知道贾敏是个极好的人,这样极好的人却早亡,实在是太悲哀了。她又想到自己,还没有满18岁就死了,可是自己却是孤儿院长大的,从小也没有爹妈,也为自己悲哀起来。
杨太太素知黛玉体弱,小孩子这样悲伤容易伤了根本,哭了一会儿后便将黛玉哄好。
林汐忙款款递上三只香,脆声道:“请杨太太为恭人林府贾氏上香。”
杨太太接了香,完成仪式后,林汐又命墨韵亲自领着她到后院喝茶。
杨太太是认识墨韵的,便问她:“刚刚那个小姑娘就是你们老爷的妹妹?”
墨韵忙答:“正是,是咱们家的大小姐。”
杨太太点点头,倒是个机灵的。
说话间到了后院,这里己经散坐了不少来吊唁的夫人太太们。众人见总督太太来了,忙上前来见礼。
两江总督杨荣可是管辖数省军政,乃是江南地区最高长官,谁见了不得巴结她。
杨太太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与众人交谈起来,不免就说到了林汐。
“以前从未见过她呢,听说她与林大人不是一个娘生的。”一位夫人道,她年长些,知道些内幕十分得意。
“继母也是正妻,也是名正言顺的嫡小姐。”另一个夫人很看不惯她拜高踩低的做派。
“我看林小姐长得与林大人有六七分相像呢,一看就是亲妹子。”两淮盐运使的夫人赶紧搭腔,她家可得罪不起林家。
“我倒是听说他们关系不好,从不来往。”布政使刘氏娘家有些特权,向来看不惯贾敏往常一碗水端平的做派。
大家说来说去,都悄悄看着杨太太的脸色。
说起来扬州的官场上有两座大神,一座是江南巡抚周明源,他坐这个位置可十几年了,只是前不久他回京述职去了,否则这场上必有他的夫人刘氏在的,刘夫人的妹妹可是当今的贵妃娘娘。另一座就是两江总督杨荣杨大人了,这杨大人也不得了,他亲妹子可是皇后娘娘。
周杨两家表面是同僚,江南地方的父母官,但大家都知道两家私下不对付。
何况在场谁不知道杨大人的太太与己故的贾敏十分交好。他们在这儿说人家里的闲话,自然要看着杨太太的脸色。
“我倒是听说,林大小姐的外祖父是平江书院的院长。”杨太太面不改色,微笑道。
其实这也不难打听。林府少说也有几十双眼睛盯着,林汐到的第二日,江南官场上有五品以上官员有一半都知道她的底细了。
毕竟谁让林大人做这样一个官呢,他每往京城递一个折子,江南一带就不知道有好多人睡不着觉。
众人听言都不再说林汐半个字。有这样的出身,又有个这样的哥哥,这姑娘以后造化大着呢。
太太们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林大人是否续弦的事情,都纷纷把自己家沾亲带故的适龄姑娘盘算了一遍。
杨太太对此十分不屑,有些人总想着靠卖女孩儿家求出路。她是将门女,天生带着一股子侠肝义胆,说起来贾敏出身的荣国府也是军功起家,两人自然脾气投缘。想到贾敏留下的,杨太太心下一百个可怜,暗自担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