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耕革新
光和六年春,河内郡温县。
王凌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延绵的麦田。春风拂过,嫩绿的麦苗如波浪般起伏,景色本该令人心旷神怡,但他却眉头紧锁。
"大公子,这边是上等田,一亩能收三石麦子。"管家王福指着眼前的田地介绍道,"那边是中等田,亩产约两石半。"
王凌在心中快速换算,东汉一石约合现代60斤,也就是说最好的田地亩产也不过180斤。这个数字让他暗暗摇头——在现代,小麦亩产千斤都很常见。
"带我去看看农人们是怎么耕作的。"王凌撩起长袍下摆,迈步走向田间。
田里十几个佃户正在忙碌,见少东家亲至,纷纷停下活计行礼。王凌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自己则仔细观察他们的耕作方式。
最引起他注意的是耕犁。农人们使用的是一种首辕犁,需要两头牛牵引,后面还要有一个人用力下压才能入土。犁身笨重,转弯困难,耕出的沟垄深浅不一。
"这犁用了多少年了?"王凌问道。
一个老农恭敬回答:"回大公子,这犁是小人祖父那辈传下来的,少说也有五十年了。"
王凌蹲下身检查犁头,发现是铸铁制成,己经磨损严重。他又询问了播种、施肥、灌溉等各个环节,发现处处都透着原始和低效。
灌溉全靠人力挑水,肥料只有草木灰,播种是随手撒种,没有合理密植的概念……王凌越看越觉得必须改革。乱世将至,粮食比黄金还珍贵,提高产量势在必行。
回到宅院,王凌立刻钻进书房,铺开绢布开始画图。他回忆着前世在军事基地周边农村见过的传统农具,结合历史书上读到的古代农具发展,设计出一种改良犁。
"辕要弯曲,这样转向灵活……犁评可以调节耕深……犁梢要加长便于操作……"王凌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勾勒出一个个部件。最终完成的图纸上,是一种比现有首辕犁轻巧许多的曲辕犁。
"王福,把城里最好的木匠和铁匠都请来。"王凌收起图纸吩咐道。
三日后,五名工匠齐聚王家后院。王凌展示了他的设计,工匠们起初疑惑不解,但在王凌详细解释每个部件的功能后,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妙啊!这弯曲的辕确实能省不少力气!"
"调节耕深的设计老汉从未见过,但想来确实有用!"
"少东家莫非是鲁班再世?"
王凌微笑不语,只是要求工匠们尽快按图制作。他特意安排铁匠和木匠分开工作,每人只负责部分零件,最后再由他亲自组装,以防技术外泄。
半个月后,第一架改良曲辕犁诞生了。王凌迫不及待地带着它来到自家田地,召集佃户们观看演示。
"这是何物?看起来像犁,却又不太一样……"
"辕是弯的,怕是不好使力吧?"
"这么轻巧,能耕得动地吗?"
佃户们议论纷纷,大多持怀疑态度。王凌不以为意,亲自套上耕牛,下田示范。改良犁一入土,优势立刻显现——只需一头牛就能轻松拉动,转弯灵活,耕出的沟垄又深又整齐。
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王凌耕完一圈,额头微微见汗,笑着将犁交给最年长的佃户李老汉:"您老试试?"
李老汉将信将疑地接过犁把,不一会儿就掌握了窍门,越耕越顺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神了!这犁轻巧又省力,老汉我一人就能操作,再不用儿子在后面压犁了!"
其他佃户纷纷跃跃欲试,轮流试用新犁,个个赞不绝口。王凌当即宣布:"从今日起,所有王家佃户都可领一架这样的新犁,租金从秋收后抵扣。"
佃户们喜出望外,连连叩谢。王凌扶起他们,又道:"这犁虽好,但耕作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还要教大家更好的灌溉、施肥和选种方法。"
回到宅院,王凌又投入下一项发明——水车。他看到佃户们从河里挑水灌溉,效率极低,便决定设计一种机械提水装置。
经过多次试验,王凌制作出脚踏水车的模型。它由木质齿轮、链条和水斗组成,人踩动踏板带动齿轮旋转,再通过链条传动使水斗连续提水。虽然比不上现代抽水机,但比人力挑水效率高了十倍不止。
水车在河边安装好后,立刻成为全村人的新奇景。男女老少都来围观这"自己会提水的木怪物",当看到清澈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提上高处的田地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大公子真乃神人也!"
"这下再也不用肩膀挑水了!"
"王家有这样的少东家,真是我们佃户的福气!"
王凌趁热打铁,又着手解决肥料问题。当时农民只用草木灰作肥料,效果有限。王凌记得现代农村常用的堆肥技术,便指导佃户们挖建发酵池,将人畜粪便、植物残渣和泥土按比例混合,定期翻堆发酵,制成高效有机肥。
起初,佃户们对这种"污秽之物"能肥田的说法半信半疑。王凌便划出两块试验田,一块用传统草木灰,一块用新式堆肥。一个月后,施用堆肥的麦苗明显更加茁壮,绿油油一片,比对照田高出一截,怀疑的声音顿时烟消云散。
麦收前夕,王凌又开始了他的种子优选计划。他挑选了十亩上等田作为选种田,亲自带人从中挑选颗粒最、穗大粒多的麦穗单独收获保存,准备来年单独种植,再从中优选,如此数代,逐步提高品种质量。
"少东家,这麦穗看起来都差不多,何必如此费心?"李老汉不解地问。
王凌耐心解释:"李伯,这就好比选媳妇,要挑体格健壮的生养后代。好种子才能长出好庄稼,一代代选下去,产量自然会提高。"
李老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还是按照吩咐认真挑选麦穗。王凌知道,这种现代农业育种理念对东汉农民来说太过超前,只能慢慢来。
夏去秋来,王凌的农耕改革初见成效。收割时节,王家的田地一片欢腾。佃户们惊喜地发现,用了新犁、新肥料和新灌溉方法的田地,产量比往年提高了近五成!
"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收成!"李老汉抚摸着沉甸甸的麦穗,老泪纵横。
消息传开,不仅王家的佃户欢天喜地,连周边村庄的农民都慕名而来,想一睹"王家神犁"和"自提水龙"的真容。王凌来者不拒,大方地让家仆演示讲解,只是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秋收过后,王凌召集所有佃户到打谷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从今年起,王家的地租从五成降至三成。"
场下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按照惯例,佃户需上交收成的五成作为地租,如今降至三成,意味着每家都能多留两成的粮食,足以让一个五口之家多吃半年饱饭。
"大公子仁厚!"
"王家恩德,小人永世难忘!"
"愿为大公子效死!"
佃户们纷纷跪地叩谢,有的甚至激动得哭出声来。王凌扶起他们,正色道:"诸位为我王家辛劳,这是应得的。只要大家用心耕作,来年产量还能再提高,到时家家都能有余粮。"
王淳得知儿子擅自降低地租,起初颇为不满,但看到仓库里比往年更多的粮食和佃户们空前的忠诚,也就不再多言,只是叮嘱儿子不可太过仁慈,失了家主威严。
冬闲时节,王凌并未闲着。他在书房整理农事记录,总结经验,计划来年的改进。同时,他秘密训练的护院队伍己扩大到五十人,个个身手不凡,忠诚可靠。
一日,王凌正在后院观看护院操练,王福匆匆来报:"大公子,洛阳来的商队带回消息,冀州巨鹿有妖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治病,信徒己达数万之众!"
王凌目光一凝。历史车轮正在加速转动,黄巾起义的爆发己经进入倒计时。他望向操练场上的护院队伍,又想起那些对他感恩戴德的佃户,心中稍安——至少,他己经为即将到来的乱世做了一些准备。
"传令下去,明年开春,所有护院加练阵型和夜战。"王凌沉声命令,"另外,秘密收购粮食和铁料,但不要引起官府注意。"
"诺。"王福领命而去,虽然不解少东家为何如此紧张,但经过这一年的种种神奇,他对王凌己是言听计从。
腊月里,一场大雪覆盖了温县。王凌站在阁楼上,望着银装素裹的田野和村庄。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不知道,他们平静的生活即将被打破。而他,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能否在这乱世中守护这一方安宁?
王凌握紧了拳头,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他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写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