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乌克兰引进的关键科研人员领域与名单(苏联解体后)聚焦航空、航天、动力、材料西大核心领域,航空工业(重点:运输机、发动机、隐身技术)。
安东诺夫设计局(An-225/An-124团队),瓦列里·卡瓦尔斯基(Valeriy Kavunsky):安-225总师助理,掌握超大型运输机结构设计,此时我国正在制造大型运输机,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奥列格·安东诺夫(Oleg Antonov):安-124起落架系统专家(中国运-20参考对象)。
马达西奇公司(发动机技术),维亚切斯拉夫·博古斯拉耶夫,(Vyacheslav Boguslayev):D-18T涡扇发动机(安-225动力)首席工程师。
但是乌克兰政府不允许,我国没有成功引进,伊戈尔·舍甫琴科(Igor Shevko):AI-222涡扇发动机(L-15教练机动力)燃烧室专家。
哈尔科夫航空学院(隐身/气动),谢尔盖·梅尔尼科夫(Sergey Melnikov):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员(可用于轰-20)。
航天科技(导弹、火箭、空间站),南方设计局(SS-18“撒旦”导弹),斯坦尼斯拉夫·科纽霍夫(Stanislav Konyukhov):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惯性制导系统专家。
尤里·亚历山德罗夫(Yuri Alexandrov):分导式多弹头(MIRV)小型化设计师。
第聂伯罗火箭中心,奥列格·费多罗夫(Oleg Fedorov):RD-170高压补燃火箭发动机(世界最强)燃料泵专家。
拜科努尔航天局,尼古拉·泽连科(Nikolay Zelenko):空间站对接机构设计师(助力中国天宫计划)。
尼古拉·泽连科没有答应,船舶与核技术(航母、核潜艇),黑海造船厂(航母建造)。
瓦列里·巴比奇(Valery Babich):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总师,掌握滑跃甲板与舰载机调度技术。
伊万·叶梅利亚诺夫(Ivan Yemelyanov):舰载弹射器液压系统工程师(后被美国挖走)。
曙光机械设计局(核动力),德米特里·科瓦廖夫(Dmitry Kovalev):舰用核反应堆小型化专家(091核潜艇改进)。
材料与电子工业(单晶叶片、雷达),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亚历山大·克里沃诺斯(Alexander Krivonos):单晶涡轮叶片铸造工艺负责人(涡扇-15突破关键)。
量子研究所(基辅)列昂尼德·普里霍季科(Leonid Prikhodko):机载相控阵雷达抗干扰算法专家(歼-20雷达升级)。
历史上我国引进了2000名科研人员,林薇通过其他手段,这次引进5000人,虽然有两个没有答应。
但是在我国的特工影响下最终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