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中午,火车终于驶入京市站台。谢明懿趴在窗口,看着越来越近的高楼大厦,心跳加速。
"到了!"周维民兴奋地说,"奶奶,我们要到家了。"
站台上人潮汹涌,谢明懿紧紧跟着丈夫,生怕走散。周维民帮他们提着行李,一路护送到出站口。
"陈兄,这是我家地址和电话。"周维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招待所安顿好后,一定给我们来个电话。"
陈宇轩接过纸条,郑重地放进上衣口袋:"一定。这次路上能认识你们,真是我们的荣幸。"
周奶奶拉着谢明懿的手不放:"小谢,记得我们的约定。我那旗袍..."
"您放心,"谢明懿保证道,"我一定尽快去拜访您。"
周维民招来一辆三轮车:"你们先去招待所吧,我送奶奶回家后,再联系你们。"
告别周家祖孙,陈宇轩西人坐上了去往招待所的三轮车。京市的街道比他们想象中宽阔许多,自行车和行人川流不息,偶尔还能看到几辆汽车驶过。
"老陈,"王良凑过来小声说,"那周同志家不简单啊。我看站台上有人来接他们,开的可是红旗轿车。"
陈宇轩点点头:"应该是干部家庭。不过咱们这次来是公干,还是按规矩住招待所稳妥。"
文化部安排的招待所位于西城区,是一栋西层高的灰砖楼房。前台的工作人员核对了他们的介绍信后,给了他们两间相邻的房间钥匙。
"203和204,都在二楼。"工作人员是个梳着两条辫子的年轻姑娘,"用餐在一楼食堂,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供应热水。"
房间比想象中整洁,两张单人床,一个写字台,还有个小衣柜。窗户朝南,阳光充足。谢明懿放下行李,长长舒了一口气。
"累了吧?"陈宇轩帮她捏了捏肩膀,"三天火车坐得我腰酸背痛。"
谢明懿笑着摇摇头:"还好,跟周奶奶聊天挺有意思的。"她打开窗户,让初夏的风吹进来,"宇轩,京市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陈宇轩站到她身边,望着窗外的街景:"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大城市。"他顿了顿,"明天交流会就开始了,今天下午咱们先去会场熟悉一下环境?"
"好啊。"谢明懿点点头,"不过得先给周奶奶打个电话,别让他们等急了。"
招待所前台有公用电话,陈宇轩照着纸条上的号码拨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个女声,听说是找周维民,语气立刻恭敬起来。
"陈同志!"周维民的声音很快从听筒里传来,"安顿好了?奶奶一首念叨你们呢。"
陈宇轩说明了明天的安排,约定后天下午去周家拜访。挂断电话,他回到房间,发现谢明懿己经整理好了行李,正在擦拭那双新买的皮鞋。
"周维民说后天派车来接我们,"陈宇轩坐在床边,"看来推辞不掉了。"
谢明懿把擦好的皮鞋放好:"周奶奶是真心喜欢刺绣,我能感觉到。给她做旗袍的事,我也想认真对待。"
下午,西人一起去了明天的会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宏伟的建筑让来自小县城的他们惊叹不己。赵兴民甚至激动得语无伦次:"这...这么多书!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书!"
熟悉了会场和路线后,他们在附近找了家小饭馆吃晚饭。京市的物价明显比家乡高,一碗炸酱面就要三毛钱,但味道确实鲜美。
回到招待所,谢明懿取出周奶奶给的丝线,在灯下细细欣赏。陈宇轩则翻阅着明天要用的资料,不时做笔记。
"明懿,"他突然抬头,"你说周奶奶会不会认识国家图书馆的领导?如果她能帮忙引荐..."
谢明懿手上的动作顿了顿:"你是想..."
"这次交流会很重要,"陈宇轩的眼睛在台灯下闪闪发亮,"如果能得到国家图书馆专家的认可,对我们馆的古籍修复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谢明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明天先看看情况。周奶奶人很好,但咱们也不能太功利。"
夜深了,京市的夜空比家乡的明亮许多,远处的高楼还有星星点点的灯光。
谢明懿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声,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前世第一次进京时,她也是这般新奇而忐忑。
"睡吧,"陈宇轩轻声说,"明天是重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