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懿骑着那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穿过晨雾中的街道,向省城师范大学驶去。孝安己经适应了独自睡觉,这让她心里轻松了不少。
谢明懿锁好自行车,快步走向文学院办公室。今天系里要开教学会议,她得提前准备好教案。
"谢老师早!"几个民俗班的学生向她问好。
"早。"谢明懿微笑着点头。这些学生大多是从农村考上来的,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朴实气息。
会议室里己经坐了不少老师。系主任赵教授正在翻看文件,见她进来,招了招手:"明懿,坐这儿。"
会议开始后,赵教授清了清嗓子:"同志们,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通知》,要求我们积极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经系里研究,决定组织民俗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谢明懿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
"这次调查地点选在三个地方:青山村、柳树沟和石头寨。"赵教授推了推眼镜,"这些地方民俗文化保存较好,适合学生实地学习。回来后每人要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谢明懿抬起头,正好对上赵教授的目光。
"经系里讨论,决定由谢明懿老师带队。"赵教授的话让她心头一跳,"谢老师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很有建树,原来在文化馆的工作中又有下乡调查的经验。"
散会后,赵教授叫住了她:"明懿,这次任务很重啊。三个村子跑下来,得半个月时间。"
"我明白。"谢明懿点点头,"什么时候出发?"
"下周一。学校会派一辆解放牌卡车送你们去。"赵教授递给她一份名单,"这是参加的学生名单,十五个人。你准备一下教学方案。"
谢明懿接过名单,心里己经开始盘算行程安排。走出办公楼时,春风拂面,带着泥土解冻的气息。她突然想起在文化馆上班第一次去青山村的情景,那些古老的织布机,那些口口相传的山歌,还有黄阿婆布满老茧却灵活依旧的手指...
"谢老师!"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转头看见班上的学生刘晓荷小跑过来,两条麻花辫在脑后欢快地跳动着。
"晓荷,有事吗?"谢明懿对这个来自沂蒙山区的姑娘印象很深,学习刻苦,文笔也好。
"听说我们要去乡下采风?"刘晓荷眼睛亮晶晶的,"我...我想提前了解一下要准备什么。"
谢明懿笑了:"带上笔记本、换洗衣物就行。对了,你们那儿村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民俗?"
"有啊!我们那儿结婚时要唱'哭嫁歌',新娘边哭边唱,可好听了。"刘晓荷兴奋地说,"还有正月十五踩高跷、放河灯..."
看着学生热情的样子,谢明懿感到一股久违的激动。这才是真正的民俗学研究啊,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活生生的民间智慧。
中午回家,陈宇轩正在院子里修自行车。思琦坐在旁边的学步车里,咿咿呀呀地拍打着玩具;
"妈妈。"孝安蹲在地上用积木搭着"高楼"。见妈妈回来,立马起身去抱她。
陈宇轩抬头笑道:"今天开会怎么样?"
谢明懿把采风的事说了,陈宇轩放下扳手,擦了擦手上的油污:"这是好事啊!你一首说想再去做田野调查。"
"可是要去半个月..."谢明懿蹲下来,帮他把散落的工具收进工具箱,"思琦还小,还有孝安..."
"放心吧,我能照顾好他们。"陈宇轩安慰她道。
谢明懿看着丈夫自信的样子,心里稍微踏实了些。但目光扫过两个年幼的孩子,又忍不住担忧:"思琦夜里还要吃一次奶,孝安虽然能自己睡了,但有时候半夜还会做噩梦..."
"我都记着呢。"陈宇轩拍拍胸脯,"再说,现在不是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嘛,你这也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谢明懿被他的话逗笑了。是啊,1978年了,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再被束缚在灶台边。但想到要离开儿子女儿这么久,心里还是揪得慌。
下午上完课,谢明懿召集参加采风的十五名学生开了个准备会。教室里,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气氛热烈。
"安静一下。"谢明懿敲了敲讲台,"我先说一下行程安排。"
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地名:"第一站青山村,重点考察传统手工艺;第二站柳树沟,收集民间歌舞;第三站石头寨,研究民居建筑和饮食文化。"
学生们认真地记着笔记。谢明懿继续道:"每人要选择一个专题深入研究,回来后写调查报告。记住,我们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做学术考察。"
"老师,能带相机吗?"一个男生举手问。
"可以,但胶卷要省着用。"谢明懿提醒道,"重点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习俗。"
散会后,刘晓荷留下来帮她整理资料。看着这个朴实的农村姑娘,谢明懿突然问:"晓荷,你毕业后想做什么?"
"我想回家乡当老师。"刘晓荷的脸微微发红,"我们那儿太缺老师了...我想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家乡的孩子们。"
谢明懿心头一热。是啊,文化的传承不正是需要这样一代代人的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