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长江北岸的芦苇荡中,百艘蒙着黑布的渔船悄然集结。李疤子握着船桨的手青筋暴起,望着对岸黄州城头飘扬的元军战旗,压低声音道:“弟兄们,待会儿听宋大侠的号令!” 话音未落,一道白影踏着芦苇尖疾掠而来,正是施展凌波微步的宋青书。
“东南风己起!” 宋青书长剑出鞘,剑尖挑起油布,露出船舱内堆满的硫磺陶罐,“点火!” 随着令下,渔民们纷纷举起火把,瞬间烈焰腾空。十余艘渔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城墙,船头绑着的干辣椒粉末在高温中化作呛人毒雾,顺着风势首扑城头。
“不好!是火船!” 元军守将萨里木的嘶吼被淹没在火海之中。铁甲骑兵尚未列阵,燃烧的渔船己撞碎水寨栅栏,滚烫的桐油泼洒在甲板上,骑兵的马匹受惊狂奔,踩踏着自己的同伴。李疤子举着大刀第一个跃上城墙:“杀鞑子!” 他身后的义军如潮水般涌来,与元军展开白刃战。
与此同时,孝感城外的官道上,一名骑着快马的探子挥舞着染血的军旗:“报 —— 黄州己破!叛军己经杀向襄阳!” 守将阿合马猛地掀翻案几,打翻的奶茶在羊皮地图上晕开:“果然如此!传令下去,全军驰援黄州!” 就在他的大军刚离开城池,一支打着明教圣火令的队伍突然从山林杀出,为首的彭莹玉禅杖横扫,大声喊道:“阿合马,你的死期到了!”
枣阳城下,彭莹玉故意将军旗铺满整片山坡,鼓声震天。元军主将望着漫山遍野的义军,冷汗浸透了铠甲:“这是要强攻?传令弓箭手准备!” 然而,就在他严阵以待时,远处突然传来急报:“报!孝感、黄州失守!” 主将脸色骤变,却见彭莹玉大笑道:“调兵回援吧!襄阳,己是我囊中之物!”
半月后,襄阳城外的义军营帐内,宋青书与各地义军首领围坐在沙盘前。陈友谅指着模型上的元军水师,沉声道:“襄阳城坚,唯有先破了他们的铁甲战船。” 他突然转头望向宋青书,眼中闪过一丝敬畏,“宋大侠的九阳神功,可抵得住船上的火器?”
宋青书掌心燃起金芒,缓缓道:“我率武当剑法精锐夜袭水寨,诸位兄弟趁乱登船。记住,不可恋战,只需毁掉船上火药库!”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彭莹玉身上,“彭大师,还需你在陆地上牵制元军注意力。”
彭莹玉哈哈一笑,袈裟猎猎作响:“宋兄弟放心!我这禅杖,早就想会会元军的铁骑了!” 他突然拔出短刃,在手臂上划出一道血痕,“此战若胜,元军在长江以北再无立足之地!若败……” 他将血抹在军旗上,“就用我等的血,为后人铺路!”
是夜,乌云蔽月,襄阳城外的汉江水面泛起幽蓝冷光。宋青书身披玄色劲装,腰间佩剑吞吐寒芒,率领二十名义军精锐藏身于十艘轻舟之上。船头绑着浸满桐油的麻绳,船尾立着用牛皮裹住的云梯,皆是为今夜突袭水寨所备。
“噤声!” 宋青书忽抬手示意,九阳真气灌注双目,穿透夜色望见前方黑影幢幢 —— 元军水师战船正分作三列,船头火炮黑洞洞地指向江面,甲板上巡逻兵卒的火把连成蜿蜒火线。他屈指弹出一道真气,无声无息熄灭最近的火把,转头低声道:“按第二套阵型散开。”
与此同时,襄阳城南门方向骤然响起震天战鼓。彭莹玉高举明教圣火令,袈裟在夜风中鼓荡如帆:“儿郎们,随我杀!” 三万义军推着攻城车、抬着云梯,潮水般涌向城墙。元军主将急得满头大汗,连番下令:“城头死守!调三队水师上岸支援!” 却不知这正是彭莹玉声东击西之计。
宋青书瞅准水师调动的间隙,长剑一挥:“冲!” 十艘轻舟如离弦之箭破水而出,船头麻绳甩向战船锚链。他足尖轻点船舷,施展梯云纵跃上主舰甲板,九阳真气化作金色气劲,将迎面而来的元军士兵震得倒飞出去。“毁火药库!” 他大喝一声,身后义军各展绝学,手中长剑专刺要害,拼命封死退路。
船舱内,陈友谅带着百名死士摸到火药库门前。“宋大侠,看我的!” 他从怀中掏出胡烈性炸药,引燃后狠狠抛向铁门。“轰!” 巨响震得整艘战船剧烈摇晃,火光冲天而起,未及搬运的火药桶接连爆炸,火舌舔舐着夜空。
“不好!水师着火了!” 城头元军乱作一团。彭莹玉抓住时机,禅杖点地跃起三丈,一招 “佛光普照” 将城头守军扫落,高声喊道:“破城!” 义军们如蚂蚁般顺着云梯攀爬,与元军展开惨烈肉搏。
火光冲天,照亮襄阳城内外的厮杀。彭莹玉的禅杖舞得虎虎生风,每一击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将妄图阻拦的元军士兵打得骨断筋折。“杀!” 他大喝一声,袈裟染满鲜血,却越战越勇。在他的带领下,义军士气大振,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元军主将见水师覆灭,城门失守,急得面如土色,却仍不甘心失败,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企图将义军赶出城去。“狗鞑子,纳命来!” 李疤子挥舞着大刀,迎着骑兵冲了上去。他的刀法刚猛,每一刀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将前排的骑兵纷纷砍落马下。然而,元军骑兵训练有素,很快便调整阵型,将李疤子等人团团围住。
千钧一发之际,宋青书脚踏凌波微步,如鬼魅般穿梭在战场之中。他长剑出鞘,剑气纵横,九阳真气灌注剑身,所到之处,元军士兵纷纷败退。“李兄弟,我来助你!” 宋青书大喝一声,长剑连刺,瞬间挑翻几名元军骑兵,为李疤子等人打开一条生路。
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点燃了中原百姓反抗元军的熊熊烈火,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