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通古代,古人摇花手
短视频通古代,古人摇花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短视频通古代,古人摇花手 > 第 161 章 诗词赏鉴大会

第 161 章 诗词赏鉴大会

加入书架
书名:
短视频通古代,古人摇花手
作者:
嗯哼他们
本章字数:
5098
更新时间:
2024-12-17

文人们的茶艺展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众人纷纷对刚刚精彩的茶艺表演赞不绝口。

“哎呀,王兄那一手摇茶的功夫真是绝了,茶杯与茶托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仙乐一般。”一位文人笑着说道。

“哈哈,过奖过奖,李兄那用扇子接茶杯的技艺才叫人惊叹,茶杯在空中旋转,却能一滴茶水不漏,实在是高!”被称赞的王兄连忙拱手回应。

“诸位兄台的茶艺皆是精妙绝伦,让我等大饱眼福啊!”另一位文人也跟着说道。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夸赞着彼此,随后便缓缓地围坐在了一起。

此时,一直在旁边恭敬候着的仆人们立刻快步走上前来,动作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将之前那些展示茶艺的人最后斟好的一杯杯香茗逐一摆放整齐。

只见一位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文人面带微笑,率先举起手中精致的茶杯,

轻轻地凑近鼻尖,微微闭上双眼,仔细地嗅了嗅那股淡雅清新的茶香,

接着满意地点点头,开口说道:“来来来,诸位好友,让我们一同品味一下这由各位精心炮制而成的茶水吧。”

听到这话,其余众人也都纷纷伸出手,稳稳地端起自已面前的茶杯。

他们先是聚精会神地盯着杯中清澈透亮的茶汤;

紧接着,又不约而同地将茶杯凑到嘴边,轻轻地抿上一小口。

刹那间,一股浓郁的茶香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令人陶醉其中。

片刻之后,只听得有人赞叹道:“嗯,此茶香气清幽宜人,宛如空谷幽兰一般沁人心脾;其滋味更是醇厚无比,初尝时略带苦涩,但很快就被回甘所取代,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另一人也随声附和道:“确实如此!这茶水不仅口感绝佳,而且喝完之后还能让人感到唇齿之间余香缭绕,久久不散,真可谓是回味无穷呐!”

这也是茶艺能在文人间流行起来的原因,按照天幕的展示进行一系列操作后,那茶水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众人围坐在一起,脸上仍带着方才茶艺表演带来的兴奋与愉悦。

此时,船舱内一片宁静,唯有隔壁花天酒地的公子哥们那边传来阵阵热闹的抚琴声。

那位年长的文人端坐在桌前,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双眸却依然明亮有神。

只见他轻咳两声,打破了这片寂静,随后缓缓开口说道:“诸位贤友啊!如今天下太平,咱们大唐繁荣昌盛,文化氛围亦是日益浓厚。尤其是这诗词之风,更是逐渐盛行起来。今日相聚于此,不知对于那些闻名遐迩的诗词大家,诸位可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话音未落,众人便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中一位年轻的文人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

高声说道:“要说这诗词大家,首推东皋子!

他的诗作清新自然,犹如山间清泉流淌而过,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特别是那首《野望》,简直堪称经典之作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诗描绘出秋日傍晚时分,诗人站在东皋之上极目远眺所见之景。

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峰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中。

这般景色,既真实又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而且,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情,实在是别具一格呀!”

这位年轻文人的话语刚落,立刻就得到了旁人的响应。

另一位文人也连连点头称是,并补充道:“所言极是!

这首《野望》确实妙不可言。

此外,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比如《秋夜喜遇王处士》等,同样也是脍炙人口。

不过嘛,除了他之外,杨学士的诗作亦有其独到之处。

他的诗歌风格刚健有力,字里行间充满了磅礴的气势,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像他那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真是将边关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啊!”

听到这里,在座的文人们不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的人称赞王绩诗歌的清新脱俗,有的人则对杨炯诗歌的豪迈奔放赞不绝口。

一时间,整个房间内热闹非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表着自已对于这些诗词大家及其作品的看法和评价。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之情,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仿佛一场文学盛宴正在上演。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文人缓缓说道:“诸位,不知可还记得天幕曾出现过的那半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此言一出,众人皆静了下来,仿佛思绪都被拉回到了那天幕展现的震撼景象中。

“是啊,那黄河倒灌的景象,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只此半句,便可见这作诗之人的诗词功底深厚,气势磅礴非凡。”一位文人激动地说道,手中的扇子不停地挥舞着。

“如此豪迈之句,真不知何人能及。”另一位文人感慨道。

“说到这,我倒是想起当时出现的关于黄河的其他诗词。”一位文人从怀中掏出一卷书稿,“这是我收集的一些,咱们拿来对比对比。”

众人纷纷凑上前去,传阅着那卷书稿。

“哎呀,相较之下,更觉得李白此人不一般啊。只可惜这只有半句,不知后续该如何接上。”有人摇头叹息道。

“还有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令人难忘。”一位文人说道。

“哈哈,一提起这个,我就想到那个李白灯。一按,李白就伸长脖子啄月亮从而点亮月亮,真是有趣极了!”一位年轻文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纷纷笑了起来。

“虽不知那灯如何做出,但是那个突然伸长脖子的李白让人笑的不行。”

“不过啊,那是大家都被那李白灯吸引走注意力,其实关于此灯的诗词也很好。”一位较为严肃的文人说道。

“确实,这思乡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对了,不知大家可注意到,当时天幕上展示有,李白,唐。莫不是李白就是咱们这个朝代的人物!”一位眼尖的文人突然说道。

这一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惊起了在场的众人。

“哎呀,你这么一说,还真是!”

“咱们有没有认识这个名字的善诗词的文人?”

众人开始交头接耳,努力在脑海中搜寻着。

“我好像从未听闻过此人。”

“我也没有印象。”

“难道是隐居于山林之间的高人?”

“或许是在其他地方声名远扬,咱们尚未得知。”

“不行,咱们得好好打听打听,若真是咱们这朝代的大诗人,可不能错过了。”

“对对对,一定要找到此人。”

众人越说越兴奋,仿佛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谜底。

就在这时,一位一直坐在角落里默默聆听的文人站起身来,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莫要着急。咱们大唐广袤无垠,人才辈出。或许李白此人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创作,尚未被世人所知。咱们不妨多留意,多打听,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他的。”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那咱们就各自留意,有了消息互相通报。”

“好,就这么定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